二是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校教师的产学研融合积极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战略基点。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们将始终面临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要力促形成经济增长、就业改善和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但是仍然有一些经营主体没能熬过冷淡的市场环境,许多就业人群不得不进入灵活就业岗位,产生的挤压效应整体上降低了全社会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由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普遍进入前期刺激和托底政策的消化期,由通胀和加息引发的全球需求收缩短期内难以避免,世界经济依然运行在下行周期。但重点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他们的专业供给能力与发展相对迟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形成了结构就业困难和部分人才短缺的矛盾,增加了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尤其需要从战略高度谋划经济转型与稳定就业相互促进的政策举措。
加快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调结构和促改革的相关政策,减少各类制度性梗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扩大就业需求、增加就业收入、增强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力。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随着疫情转段、经济恢复、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回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挑战。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就业状况也会随之起伏。同时,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亿万民众的事业发展,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潜力和国家宏观经济的需求动力。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加快优化就业结构和提高培训质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政府就业指导要着眼解决普遍性难题和中长期需求,在政策资源和资金使用方式上,更多采用奖励和补贴方式,充分吸引和调动社会和经营主体的灵活性优势,提高就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以稳定和有质量的就业为条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就业是劳动者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途径,把稳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让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金融效率低下、资金配置不合理现象仍普遍存在。至于市场竞争导致的结果不平等以及通过再分配来压缩结果不平等,则是另外的话题,本文不作讨论。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构建健全的义务教育格局,不仅是民生问题,还关系到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算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运行了30多年。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一方面,仍有不少工作岗位要求应聘者具有本地户口。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但广泛存在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令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业态、新现象,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有的放矢之举。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刚发布时,在社会上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人甚至以为要搞计划经济。另外,部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招商引资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强化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通过法律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市场主体才能形成共同的、稳定的预期。唯其如此,才能营造宽松的市场氛围,巩固市场主体的信心。
不论是打工者,还是所谓高层次人才,在择业时都越来越多地考虑子女入学问题,子女能不能上一个好小学、好中学,甚至比薪酬高低更重要。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一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即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现代经济学的一条基本结论是,除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市场失灵的情形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任何干预都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效率损失。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而且统一大市场也并非新概念,早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就提出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妨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隐性规则。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做法可以折射出其对市场、对民生、对经济的态度:是愿意营造宽松的市场氛围,还是事无巨细都要管起来?一刀切固然省事,却会导致市场的悲观预期。总的来看,目前商品市场的分割和地方保护已不太严重,而要素市场分割相对比较严重,如前面提到的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阻,很大程度上也与市场分割有关。城市国有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长期以来都与土地财政相关联。
有人寄望于以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打破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其能够发挥的作用恐怕非常有限。张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来源:《群言》2023年第7期 进入专题: 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 。
世界见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国也验证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无论体制机制还是操作层面都存在改进的空间。
健康的市场环境应当是宽松的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必须营造宽松的市场氛围。如果创业者对政策和市场环境缺乏信心,那么他就不愿意创业,或者去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而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